(我的媽媽是個T)電影日常對話,開啟母女談心之路
最近有什麼好萊塢大片之外,好看的冷僻電影嗎?有

寒流颼颼的大冷天去看《日常對話》,原本只知道是講關於母女情、同志的紀錄片,後來才知道原來靈魂人物是一個「T媽媽」-在舊時代的台灣農村制度中,走進結婚生子模板的女同志。
只因媒妁之言,和異性結婚生子,甚至還慘遭家暴,這對一個man到不行的女同志而言是多麼煎熬呢?但她終究成為母親,帶著女兒(也就是導演黃惠偵)逃出夫家,在社會底層討生活,也不避諱地帶女友回家。
⋯⋯
「妳的媽媽喜歡女生,很變態」從別人描述自己母親的方式,女兒11歲時才知道母親在他人眼中,是一個畸形的存在。
當時的社會氛圍對於同志,是害怕、是標籤、是漠然、是避諱,連家人都不願意公開討論,以各種方式避談T媽媽的性向。她也曾經疑惑,為什麼媽媽明明從小喜歡女生,卻要結婚生子?
「沒出嫁的女兒,死後沒辦法入宗祀,很可憐。」親戚都這樣說,女大當嫁,哪有為什麼。
導演以不畏家醜外揚的勇氣,用20年的時間才「超度」了自己內心深處最深的傷痛、把家庭的秘密變成可供世人討論的文本。最精彩的一場戲是母女兩人在餐桌上的攤牌,T媽媽第一句話就問「妳是不是討厭我?」語氣仍對女兒充滿防備,導演像是剝洋蔥一般,一層一層剝開多年累積的誤解,用影像告訴媽媽,其實我很想聽妳內心的聲音,想告訴媽媽我愛妳。
我們或許沒有一個T媽媽,但想和最親密的家人來場「日常對話」的渴望是一樣的,每個家庭都有缺乏溝通而累積的傷痛。
此片的後座力太強大!害我在好幾個轉折點淚流滿面,我想到身邊很多同志朋友,想到媽媽,再想到她們的媽媽,想到每個人身不由己的地方。
導演深情的鏡頭卻拍出母親令人心疼的另一面:擦乾眼淚笑了笑,又換上女同志獨有的吊兒郎當。
*這部片還有個額外亮點,監製侯孝賢,配樂是林強,曾被第53屆金馬影展提名最佳紀錄片,入選今年柏林影展電影大觀,獲得柏林影展「泰迪熊獎」最佳紀錄片獎。
另外剪接的節奏非常流暢,有看劇情片般的享受,值得一看。嗚嗚可是你要記得帶衛生紙。